欢迎访问大连热线
设为首页 | 收藏本站
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
时政新闻 汽车新闻
军事新闻 体育新闻
八卦新闻 追星新闻
狗仔新闻 红人新闻
综艺新闻 时尚女性
移动互联 IT数码
智能家电 新机导购
热点测评 奇闻趣事
易眼看房 楼盘评估
楼盘探索 新楼动态
名人风采 数据调查
您所在的位置:主页 > 新闻 > 军事新闻 >

网友在“全民拍”爆料网络心理咨询乱象 专家提醒不规范的治疗会

时间: 2021-05-27 22:21 作者: 来源:

新华社北京5月27日电(记者文静、李典、林光耀)“网络平台上‘心理咨询师’的疏导能让重度抑郁症患者痊愈”,如此耸人听闻的言论竟来自时下流行的网络倾诉平台。日前,新华社客户端“全民拍”栏目依托网友上传线索,梳理当前在网络倾诉平台存在的种种寻求心理咨询不成反被“坑”的经历,希望寻求帮助的你不再遇“坑”。

据爆料人反映,自己曾在医院被确诊为重度抑郁症患者,需要靠药物治疗。然而,她在松果倾诉平台倾诉时,一名“咨询师”表示,抑郁症不用就医、吃药,依靠心理疏导能够治愈。她相信了对方,并支付了高额咨询费,病情非但没有缓解,还愈发严重。无奈之下,她又去了医院,经过一年多的系统治疗最终痊愈。“身边很多病友也曾使用类似的咨询平台,但收效甚微。”

“所谓的‘疏导’和医学上的心理治疗不是一个概念,心理治疗是一个遵循循证医学原则、具有严谨治疗流程的治疗方式。”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黄薛冰说,“从抑郁症诊疗的角度来看,轻信所谓‘疏导’能治愈抑郁症,会延误治疗。不规范的心理治疗甚至会带来心理伤害,加重病情。”

与爆料人有相似遭遇的人还有很多,记者在知乎、豆瓣等社交平台发现,不少网友本想借助网络平台“吐槽”、求助,结果反“被坑”。

——倾诉效果难服众。在知乎上关于“心理咨询”的问答中,一名网友说,自己从松果倾诉上找了一位“倾听者”,对方声称是“持证上岗”的心理咨询师。购买了几次服务后,二人加了微信。“倾听者”提出,每月向其支付300元,对方将提供长期疏导服务。然而,缴费后,对方却对承诺只字不提;电话沟通时,也只言片语地敷衍。

——收费乱象难维权。记者调查发现,不少线上有偿式倾诉服务软件声称可以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,收取高价咨询费。“15分钟的咨询,收费二三百元,但可提供的咨询根本解决不了问题。”一位受访消费者说。

“面对线上倾诉服务软件缺乏资质、收费不合理等问题,用户有权向相关机构投诉。若用户因咨询而被误导,耽误病情或受到其他损害,也有权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》的相关规定寻求民事救济。”北京金理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韩冰说。

——从业者资质难认定。“松果倾诉平台上很多倾听者声称自己有各种各样资质,但却无法拿出相应的证书。”一位网友说。记者了解到,不少线上有偿式倾诉平台从业者的就业门槛低,更有平台先吸纳不具备心理咨询资质的人员就业,再通过线上授课等方式,让从业者考取一些所谓的专业证书,然后在网上开展心理咨询服务。

在业内人士看来,这些证书的含金量有待考量,他们能否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更有待商榷。“若大众确需通过网络应用寻求心理疏导、释放压力,可以在下载相关软件应用前,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该开发商的资质、涉诉情况,再衡量此软件应用是否值得信任。”韩冰说。
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》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规定:“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、治疗。心理咨询人员发现接受咨询的人员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,应当建议其到符合本法规定的医疗机构就诊。”据韩冰介绍,倾听者即使确为心理咨询人员,面对抑郁症等精神障碍,也应当建议患者就医。对于平台,则应从更高层面规范运营、加强监管,对平台虚假宣传、倾听者误导消费者等行为追究其相应责任。

“网络上心理咨询机构的不断增加反映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大,线上心理健康服务有很大的发展空间。”黄薛冰表示,为了促进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,应进一步加强行业规范化监管,对从业者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核,并提供规范化培训。

当个人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有疑惑时,黄薛冰建议,要去正规的精神专科医院或者综合医院的临床心理科确诊,轻信网络上的各种信息,可能会导致漏诊、误诊或过度诊断。

热点爆料

更多>>

专题推荐

更多>>

最新文章

推荐文章

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版权声明 | 招聘信息 |
注:凡非本网注明来源的文章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媒体合作及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。投稿爆料QQ:602612829
Copyright©2013-2020 www.dalianrx.cn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